1、第四张披萨带来的满足不如第三张披萨饼这一事实,是下列哪一个概念的例子( )。
A.消费者剩余 B.总效用递减
C.边际效用递减 D.价值之谜
【答案】C。
解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该种商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的增加是递减的。
2、在消费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预算线在纵轴上的端点不变,而横轴上的端点由于价格上升发生移动,那么会使预算线( )。
A.向左平移
B.向右平移
C.向左旋转
D.向右旋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预算线的变动。预算线在纵轴上的端点不变,而横轴上的端点发生移动,如价格上升则向左旋转,价格下降则向右旋转。
3、关于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基数效用论用绝对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
B.基数效用论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
C.序数效用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消费者行为
D.序数效用论无法用绝对数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得到的结果是基本相同的。故选项B说法错误。
4、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 )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A.追求利润最大化
B.平均利润的形成
C.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
D.交易成本的节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企业形成的理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5、当某企业的产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分别是2100元和1200元,则该企业的平均可变成本是( )元。
A.300
B.400
C.700
D.110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总可变成本/产量=(2100-1200)/3=300元。
6、非均衡增长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瓦格纳
B.皮考克
C.马斯格雷夫
D.鲍莫尔
【答案】D。
解析:非均衡增长理论的提出者是鲍莫尔。
7、马斯格雷夫用( )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A.生产率偏低
B.民主制度的特征
C.经济发展阶段论
D.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8、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时,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来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方法是( )。
A.比较法
B.因素分析法
C.公众评价法
D.成本效益分析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中,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来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法。
9、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强,政府对经济管理逐步从( )转变。(多选)
A.直接向间接
B.间接向直接
C.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
D.宏观管理向微观管理
E.减少向增多
【答案】AC。
解析: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强,政府对经济管理逐步从过去的直接和微观管理向间接和宏观管理转变。
10、下列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的说法中,( )是正确的。(多选)
A.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
B.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
C.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略有下降趋势
D.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E.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略有上升趋势
【答案】ABCD。
解析: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制度饱受诟病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干扰了市场的运行,而政府应当承担的再分配功能则相应地受到了挤压。体现在财政支出结构上,表现为:①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②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③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特别声明:因政策信息内容不断变化调整,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冲突,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