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等学力申硕,通常存在两种情绪:过于乐观和盲目悲观。
过于乐观的情绪来自于考生对考试方式、难度的不了解,以及招生老师的“只要认真复习”就能通过获得硕士学位的承诺。过于乐观会让你认为周末听听课,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过了,硕士学位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而盲目悲观的情绪,来自于一些用了四年或六年,用尽了考试次数也没拿到学位前辈们在网络中的宣泄。按照他们的言论,这个考试很坑,收费多,最后很难获得学位。
过于乐观,容易使广大考生缺乏对统考难度的整体认识,减少对备考的精力投入,片面缩小复习范围,带有主观想法去复习。
过于悲观,容易使广大考生接受未通过前辈的负能量,听信片面之词,放弃本能通过努力获得的硕士学位。
那么同等学力考试究竟难在何处,通不过考试的本质原因在哪里呢?
自身缺乏原因。
在之前的很多篇文章中,我都直言不讳地说过,报名同等学力的考生多数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同等学力多数考生,主观上有努力提升学位的意愿,但是行动上没有具体举措。因为真正有思想,又有行动的人,可能不需要参加这个考试,早就考研去了。
对考试的投入程度低,复习着手慢,不能做到细水长流,是同等学力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部分考生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多数不是学霸级人物,而是学习上的被动者。而同等学力考试,是一个完全靠主观自觉,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考试。而缺乏主动性的考生,是很难在学绩上有重大突破的。
缺乏对同等学力考试的本质了解
有很多参加过4-6次同等学力考试,最终丧失学位的同学,离开校门之时,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没有通过考试。同等学力考试究竟是什么。
笔者结合多年的辅导经验,这里和广大同学分享一下对同等学力专业课统考的认识。
同等学力各个专业科目的全国统考,实际上是以考试大纲为总范围的命题的。统考内容多数和在校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关系不大。你的精力,不要过多地放在老师课堂的内容中,而要放在大纲内容中。老师给你讲的是和你一个专业的全日制同学课程的精编浓缩版,而不是直接和考试相关的。
真正需要广大考生做的重要事情就把考试大纲细化成一个总题库出来,把同等学力全国专业课统考作为一个撞库考试来应对。
也就是说,你想办法自身努力也好,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也好,把考试范围的总题库给归纳出来,你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开始复习,直至把总范围、总题库背全面,背清楚即可。考试时候,试题是不出这个总范围的,你复习到了,撞上了就是撞库,你没复习到,就会感到陌生。复习到了,考试撞上了,就拿到分数,复习不全面,拿不到分数。
如果这个科目你要复习800道题,你从一开始就制定计划每天复习20题,或者10题,多少天复习一个轮次,考前总共复习多少个轮次,这些都必须细化。
那么没有通过专业课考试的那些前辈,又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会抱怨考试难度大,出现了没有见过的题目呢?
首先,他们复习的范围过窄。就应该有一部分考生,只复习书后思考题。其实书后思考题仅仅是总复习范围的冰山一角。同时,由于书后思考题过于明显,对于全国性申硕考试,命题人直接拿书后思考题作为试题的概率又不高。你说这部分考生能过吗?当然过不了,有的考生就复习个几十题,一百多个题目就敢去考场,非常钦佩他们的勇气。
其次,他们只看大纲里的标题性文字,不细致到字里行间。我在这里可以很负责地说,多数专业考试的题型中都有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通常就藏在某一句话里。你要么逐字逐句复习,才能复习到位,要么你有本可靠的总题库都给归纳好了,你直接拿来复习,但是绝对不存在只看各章标题就能通过的情况。还有就是一些选择题,来自于大纲中某句话的举例。你只看每章的大标题一、二、三,1,2,3怎么能通过考试?
再次,他们信一些歪理。还有一部分没有通过的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看看历年真题就能通过考试。我在这里再次强调,如果只复习历年真题就能通过考试,那么这个考试早就被取消了。同理,作为一个理性的考生,也可以随便找一下某个科目的历年真题,自己验证一下。你会发现,考试中真正重复的往年真题,不超过20分。另外80分,都是以前没有考过的题目。
所以,广大备战2020年考试的考生,千万不要被那些没有学位的同学的言论吓到,而要关注身边的榜样是如何在1-2年内通过全国统考的。
如何正确对待同等学力复习呢?
首先,要理解本文提出的撞库这一思想。如果还不是很理解,你结合一下学车时如何备战科目一考试的,就理解了。你为什么能通过科目一,因为你撞库了,这下你明白撞库的含义了吧。任何人为减少复习范围的方法,都有可能招致无法通过考试。
其次,复习时间越早越好。同等学力各个科目的复习量是不同的,它是由考试大纲决定的。多数科目的大纲三四百页,对应出的总题库就要有七八百题。法学大纲900多页,要复习的题目高达1400多题。我见过最认真的同学是当年6月就开始备战次年5月的统考了,当然也遇到过菜鸟级考生,问提前三个月复习早不早?
这个考试从来不存在复习早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只存在复习晚的情况。
最后,要把每天的时间全部碎片化利用起来,而不要指望下班以后拿出多少时间来复习。你每天上下班路上,应该复习点什么,早到了企业公司,复习点什么,上班抽空也要复习点什么,这些都应该合理利用。
如果说第一年考试,你不理解什么是同等学力,你带有很多个人想法或主观色彩去参加这个考试,当你看到陌生的试卷时,你就应该发现自己对这个考试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偏差,就应该及时调整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考试时候通过,而不应该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特别声明:因政策信息内容不断变化调整,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冲突,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信息为准。